图书介绍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2009【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0760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371页
- 主题词:建筑-节能-研究报告-中国-2009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200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中国建筑能耗现状1
1.1 中国建筑能耗总体状况1
1.1.1 中国建筑能耗特点与分类1
1.1.2 2006年我国建筑能源消耗情况4
1.1.3 近年来我国建筑能耗发展变化情况6
1.2 城镇建筑采暖用能8
1.2.1 北方城镇采暖用能状况9
1.2.2 南方建筑采暖状况20
1.3 城镇住宅除采暖外能耗状况24
1.3.1 城镇住宅除采暖外的能耗状况24
1.3.2 典型城市居民其他能耗调研结果25
1.3.3 城镇住宅除采暖外能耗的发展趋势29
1.4 公共建筑能耗30
1.4.1 公共建筑除采暖之外能耗的构成31
1.4.2 办公建筑能耗现状和特点32
1.4.3 办公建筑空调系统能耗现状和特点36
1.4.4 其他类型公共建筑能耗现状和特点47
1.4.5 特定功能能耗:信息中心耗电和厨房餐厅能耗52
1.4.6 我国公共建筑能耗的总体现状53
1.4.7 我国目前公共建筑发展中的严峻问题和节能任务55
1.5 农村能耗现状56
1.5.1 农村建筑能源消费状况56
1.5.2 农村建筑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62
1.5.3 农村能源发展战略及农村建筑节能策略63
1.6 2030年我国建筑能耗情景分析65
1.6.1 情景分析方法和基本假设65
1.6.2 情景预测结果及分析68
1.7 中国生态足迹72
1.7.1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概念72
1.7.2 中国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发展73
第2章 建筑节能理念思辨77
2.1 中外城镇建筑能耗比较77
2.1.1 中外建筑宏观能耗比较77
2.1.2 中美校园办公建筑能耗比较分析81
2.1.3 中外住宅建筑能耗比较分析95
2.2 应该怎样控制建筑内的物理环境100
2.3 什么样的室内环境是舒适、健康的环境107
2.3.1 热舒适的基本概念107
2.3.2 室内热环境与热舒适的关系109
2.3.3 室内热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119
2.3.4 热环境与工作效率的关系121
2.3.5 小结125
2.4 什么是建筑节能126
2.4.1 查对技术清单的方法126
2.4.2 考核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方法127
2.4.3 比较能源利用效率的方法130
2.4.4 从实际能耗数据出发的方法131
2.5 关于零能耗建筑135
2.5.1 什么是零能耗建筑136
2.5.2 实现零能耗建筑的条件与适应性137
2.5.3 大城市倡导零能耗建筑的不良后果139
2.5.4 对发展“零能耗建筑”的态度140
2.6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特色的建筑节能141
第3章 某些建筑节能技术与措施的适用性分析146
3.1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146
3.1.1 国际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体系比较146
3.1.2 LEED体系的科学性评价148
3.1.3 LEED适合中国吗151
3.2 关于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讨论153
3.3 太阳能光伏板在建筑上应用的问题159
3.3.1 光伏发电系统的生产耗能160
3.3.2 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的收益161
3.3.3 光伏发电系统的能耗回收期162
3.3.4 不同类型建筑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效果如何163
3.3.5 如何才能提高太阳能光伏系统的收益165
3.3.6 关于“零能耗建筑”和太阳能光伏系统166
3.3.7 到底在建筑里应该怎样利用太阳能才算是合理的167
3.4 吸收式制冷机168
3.4.1 基本原理168
3.4.2 运行使用分析168
3.4.3 适用场合172
3.4.4 小结172
3.5 双层皮玻璃幕墙173
3.5.1 双层皮幕墙的起源、性能特点与在国际上的应用现状173
3.5.2 双层皮幕墙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175
3.5.3 案例分析177
3.6 区域供冷179
3.6.1 引言179
3.6.2 两个典型的日本区域供冷供热系统182
3.6.3 分散供冷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183
3.6.4 导致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多耗能的原因何在184
3.6.5 为什么发达国家要建设区域供冷(供热)系统185
3.6.6 为什么区域供热系统很成功,而区域供冷系统却有各种问题185
3.6.7 区域供冷小结186
3.7 建筑热电冷联供系统技术适用性分析187
3.7.1 比较基准187
3.7.2 从能源利用率角度分析系统适用性188
3.7.3 案例及应用情况190
3.7.4 热电冷联供系统实施存在问题194
3.8 水-水热泵系统196
3.8.1 基本原理196
3.8.2 地下水源热泵能耗分析197
3.8.3 海水源热泵能耗分析200
3.8.4 城市污水水源热泵能耗分析200
3.8.5 地下埋管式地源热泵能耗分析201
3.8.6 实际系统的运行能耗201
3.8.7 水-水源热泵的适应性评价203
第4章 建筑节能新技术与措施205
4.1 建筑节能新技术综述205
4.1.1 奥运场馆中应用的节能新技术205
4.1.2 新型新风处理和排风热回收装置207
4.1.3 低温空气源热泵208
4.1.4 生活热水热泵和余热回收209
4.1.5 集中供热系统的节能途径210
4.1.6 中央空调中的变频技术211
4.2 基于分栋热计量的末端通断调节与热分摊技术212
4.2.1 原理与特点212
4.2.2 实际应用效果213
4.2.3 社会可接受性调查分析217
4.3 基于吸收式循环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新方法220
4.3.1 应用背景220
4.3.2 创新解决之道—吸收式循环技术222
4.3.3 案例分析—赤峰吸收式循环技术示范工程226
4.3.4 小结227
4.4 溶液除湿技术227
4.5 间接蒸发冷却234
4.5.1 从干空气中获取冷量的原理—干空气能234
4.5.2 间接蒸发冷却制备冷水技术及其系统235
4.5.3 同时制备冷水和冷风的间接蒸发制冷机组239
4.5.4 间接蒸发冷却式机组应用状况242
4.6 自然通风风口介绍及其应用242
4.6.1 引言242
4.6.2 自然通风风口的分类243
4.6.3 自动控制通风风口的应用前景246
4.7 大型公建能耗分项计量247
4.7.1 分项计量系统的目的和必需的性质247
4.7.2 统一能耗数据模型的必要性249
4.7.3 一种规范化的能耗数据模型250
4.8 生态节能型农宅村落综合改善技术典型案例分析251
4.8.1 改善理念和原则252
4.8.2 改善技术和方法253
4.8.3 改善效果256
4.9 零能耗建筑在国内外发展258
4.9.1 零能耗建筑概念简介258
4.9.2 各国零能耗建筑实例简介和问题分析262
附录一 建筑能耗相关数据汇总267
1.1 全国数据267
1.1.1 人口与GDP相关数据267
1.1.2 能源消费相关数据270
1.1.3 建筑使用产品消费相关数据277
1.1.4 建筑相关数据280
1.2 地方数据282
1.2.1 人口与GDP相关数据282
1.2.2 建筑相关数据284
1.3 国际数据288
1.3.1 人口与GDP相关数据288
1.3.2 能源消费相关数据288
1.3.3 建筑相关数据290
1.4 能源计量单位换算291
附录二 中国建筑能耗模型292
2.1 我国建筑能耗研究概况292
2.2 中国建筑能耗模型293
2.2.1 模型结构293
2.2.2 计算公式295
2.2.3 参数确定296
2.2.4 建筑能耗逐年发展趋势301
2.2.5 结果验证304
2.3 总结307
附录三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309
第一章 总则309
第二章 新建建筑节能310
第三章 既有建筑节能312
第四章 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313
第五章 法律责任314
第六章 附则316
附录四 大型公共建筑基于用能定额的全过程节能管理体系317
4.1 大型公共建筑用能定额317
4.1.1 大型公共建筑用能定额的定义317
4.1.2 大型公共建筑用能定额的确定318
4.2 大型公共建筑基于用能定额的全过程节能管理体系323
4.3 大型公共建筑基于用能定额的全过程节能管理的试点研究325
4.3.1 已完成工作325
4.3.2 预期工作326
参考文献326
附录五 空调环境对人体长期健康状况的影响327
5.1 江苏、上海地区的调查327
5.1.1 人群与调查方法327
5.1.2 结果328
5.1.3 讨论332
5.1.4 结论333
5.2 北京地区的调查333
5.2.1 实验内容和方法334
5.2.2 结果与讨论335
附录六 国内外热舒适的研究进展337
6.1 传统的热舒适理论和稳态空调控制策略337
6.2 动态非空调环境与稳态空调环境下热舒适的差异338
6.2.1 非空调环境下人体热感觉和PMV指标的偏离338
6.2.2 动态非空调环境下影响热舒适的因素分析340
6.3 动态人工环境下热舒适的研究进展344
6.4 表征热舒适和工作效率的生理参数研究346
参考文献348
附录七 分项能耗模型352
7.1 各分项能耗节点之间的关系示意图352
7.2 能耗模型的设计原则和特点354
热门推荐
- 1773619.html
- 874187.html
- 2670191.html
- 3781347.html
- 651981.html
- 3669122.html
- 3667310.html
- 543064.html
- 903614.html
- 21531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409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43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43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300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752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1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775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25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36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20979.html